内容只和导演本人有关且本人也入镜,换成名导(譬如金基德《浩哥闹县衙》),一定是极度自恋的产物,但对于中国新手导演,不拍自己身边琐事又能拍什么呢,因为想用摄像机记录真实社会,是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呀. 所以关起门来拍自家人也是不得已为之,好在导演有一个歌唱家家族. 本片好处在于,开头在启动了“私录影”后,融入片中社会关系的主视角镜头逐渐隐去自身,随着姐死那段对天命的引入,镜头成为无喜无悲的“冷眼”,飘荡于这个蒙上一层冰霜、生命力又使它解冻再次发芽的家里,看到后面甚至觉得这是一部有第四面墙的电影. 素材零碎的基础下做到的最大程度的行文流畅,人为“组稿”永远比不上老天“写诗”,因此拍摄技法在这个“横死”和“缓生”主题下也不那么重要了,纪录片有时抓住现实就是极好. 自家人拍完,“最容易的”用完了,期待导演第二部整个系列都没有大场面,有限的战斗,镜头也比较克制,而且作为二战题材的影片,居然没有令人发指的残忍和刻骨铭心的仇恨,甚至可以感觉到每个生命的离去都是值得怜悯的,不分敌我. 当然3部电影虽是系列,但侧重点完全不同,概括起来就是战斗场面部部升级,人文关怀逐步降低. 第一部里,不管是英军,法民还是敌人,大家其实都在互相帮助,主角作为传教士,符号明显,他可以原谅任何人,甚至是用生命,所以其死亡那一刻升华了,冰天雪地,场景简单,但也没有明显纰漏;第二部色彩亮丽,淡化了任务,节奏琐碎,一场敌我悬殊的战斗不明所以,游击队的加入强化对比但不明显,真正的两点只在德国军官的舍生相救,只可惜之前给他的笔墨太少,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