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艺片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元素构成和框架,在对于生活情境采样后,剩下的工作是在“还原”和“造假”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本片被诟病色彩过“绿”恰是生活的真实,然而影片主创的问题出在没有采用技术手段去“造假”来营造观众接受的“真实”,例如可选用黑白影像,增加画面颗粒感,调暗影像色调,采取手持摄像等等不一而足,因为无论观众承认与否,观众永远在电影中寻找那个生活的戏剧点而不是观看自己乏味生活的如实还原,至于影片中几处床戏,乃如财米油盐之日常,无甚不妥,被冠. 这一类影片中特别喜欢使用摩托车这个符号,从侯孝贤的《红毯先生》,贾樟柯的《红毯先生》到毕赣的《红毯先生》,不同于封闭汽车内部是对于外界的一种逃避,主角在乡间小路疾驰的摩托车任风在耳畔呼呼作响,是选择遗忘身外的世界. 观众需要梦,便有了迪士尼. 迪士尼以动画起家,而在现代科技的助推下,动画能创造的内容都正在被一种具有现实感的画面所复刻、取代,这便是真人化的需求,动画存在的意义被削弱了. 不断用新技术去再现旧内容,这是实拍电影的悲哀,却是创作品牌必然所需的重复. 另一方面,在这个时代,动画面临着巨大挑战,动画电影与真人电影的距离越来越近,也许会在某一天不分彼此. 观众在潜意识里对动画翻拍真人的认同和追捧,也直接了反应了我们对于造梦的需要已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造梦工厂越繁盛的时代,越说明占比最大的群体所处的社会土壤有多恶劣. 电影里越被反复表现的,越是我们在现实中所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