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艺术家们的这些作品足足经受了1500多年的考验,有许多画作仍然得以保存至今,足可显示它们的耐久度有多高。不过它们之所以能保存这么久,也和其他一些因素有关。绿洲里的居民和僧人们都迫切地希望这里的朝圣者络绎不绝,所以他们会仔细保管这些宗教艺术品,一旦某些作品因为时间推移而褪色或分解的话,就会对它们进行修缮。在元朝,人们就展开了一次修缮工作,但虽说如此,人们并没有在每一面墙上作画。元朝的蒙古统治者们不允许汉人学习蒙古语,娶蒙古女子,会迫害那些持有武器及马匹的汉人,遏制中国的经济和贸易,废除律法,摧残秩序,发行了大量纸币,诱发了通货膨胀。虽说如此,他们并没有对美轮美奂的敦煌壁画下手,而是让僧人们仔细保管它们,甚至还做出了一定努力,争取保护它们无可替代的艺术价值。
自然环境本身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中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也藏有许多同样精美的画作,但它们多半都永远消失了,可敦煌地处偏远,气候特殊,这让敦煌壁画有机会幸存至今。敦煌当地的气候极度干燥,洞窟的入口狭窄,能够帮助遮挡直射的光线。有许多洞窟的入口出现了塌陷,让壁画与外界彻底隔绝。另外,中亚常有沙尘暴,它带来的沙土封堵了其他一些洞窟的入口,在四十多年前[9]才有人将这些沙土清走。巴兹尔·格雷在1957年5月造访了敦煌,仔细考察了敦煌石窟,发现有成百上千位来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在洞壁上用各种语言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其中有汉语、维吾尔语、日语甚至是俄语名。最早的一批壁画创作于北魏时期,在北宋时人们停止了作画。艺术家们在五百多年间创作了许多敦煌壁画,可以说集成了中国绘画艺术之大成,它们就在洞壁上俯瞰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