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荀子认为知识在于积累,弃恶从善也贵在坚持。一个人如果能以圣者王者为师,不断努力,日积月累,不仅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而且可以改掉天生的恶性,形成某一方面的善性。在《劝学》篇中,荀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少成多,世上的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的增加就需要积累。学习和修养都是如此,“慎终如始”,积累不断,总有一天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到那时就可以乘风雨、腾青云,“神明自得”,进入自由境界了。荀子指出,圣人正是“人之所积”,是人们不断努力,日积月累的结果。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注错习俗,所以化性也;并一而不二,所以成积也。习俗移志,安久移质。并一而不二,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矣。”[123]荀子认为,人的本性不是人为地形成的,但是可以改变它;积习,不是生来固有的,但是可以通过学习、实践而得到它。实行一种良好的风俗习惯,目的是为了改变人的本性。如果能够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则可以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风俗习惯能够改变人的思想,长久地受良好的风俗习惯的影响也可以改变人的素质,甚至可以收到“通于神明,参于天地”的效果,达到最高的智慧,可以和天地的作用相辅相成。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荀子认为:“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后圣;故圣人也者,人之所积也。人积耨耕而为农夫,积斫削而为工匠,积反(贩)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124]荀子强调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可以使人们掌握一方面的技术成为农夫、工匠、商贾,也可以使人们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他这种思想在教育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
相关影视:龙之谷之精灵王座免费在线观看